當我們開始厭倦模仿,下一步就是升級風格的起點。
自從「平替」一詞在社群與電商中成為流量密碼,我們就進入了一場「看起來像,還可以便宜入手」的「平替」時代。曾幾何時,一雙數萬元的德訓鞋,隔壁 adidas 就能用幾千元入手,還能收穫「好懂時尚」的讚美。
但到了 2025 年,這樣的模式好像正在變化。
不是每個東西都值得被「平替」
當模仿變成常態,創新自然成為例外。
時尚與運動品牌的界線已幾乎全然模糊,從 BALENCIAGA 開始帶頭跨界運動鞋市場後,LOUIS VUITTON、MIU MIU、BOTTEGA、LOEWE 皆紛紛推出一系列外觀極為熟悉的鞋款,無論是「致敬」Nike Cortez、「翻玩」Vans Slip-On、甚至幾乎原樣重現 HOKA 越野鞋型,每一雙都讓你有種「我是不是在哪看過」的既視感。
而這種「看起來像誰誰誰」的風格重疊,不只是出現在平價市場,甚至成為了奢侈品牌自身的審美盲點。原本應該負責引領風格與文化的上游品牌,如今也陷入了自我模仿與市場討好的陷阱。
這,正是「貴替」誕生的背景。
「貴替」背後真正的意義?
編輯認為,所謂「貴替」是將原本耳熟能詳、甚至是街頭氾濫的單品,透過材質、工藝、設計語彙甚至歷史脈絡的重組升級,變成你「知道它來自哪、也知道為什麼值得多花這個錢」的存在。
當 Nike Air Force 1 變成人手一雙,懂的人會穿 LV Trainer;當 Samba 成為年輕人的制服鞋,選擇 80 年代德軍訓練鞋復刻版本、甚至 Maison Margiela Replica 的人,是在進行審美的層級劃分。
近期 Louis Vuitton 的時任總監 Pharrell Williams 發佈了一系列的全新鞋款諜照,代號「ButterSoft」。外觀輪廓是不是馬上讓你聯想到 Nike 的 Cortez?
我們正在進入「審美疲勞」的後期
從 Miu Miu 到 PRADA,從 adidas 到 PUMA,幾乎所有品牌都湧入「薄底鞋」這個趨勢熱潮,風格大同小異、市場同質化嚴重,結果就是讓消費者越來越難從產品中感受到創造力。當你以為自己在買的是風格,實際上只是在選 Logo 罷了。
設計語言貧乏、工藝堆疊不足、輪廓雷同,最終導致的不只是審美疲勞,更是品牌力的弱化,當你越容易被「平替」,就越難建立長期信仰。
這也是為什麼一部分消費者開始懷念千禧年初期那些圍繞科技創新與功能性的企劃鞋款。那是風格與技術共構的時代,而不是僅靠外型炒冷飯的時代。
相信自己的品味還是最重要的
但每個人,都還是值得擁有「貴替」的眼光。當大眾市場被同質化設計淹沒、當創意與行銷的邊界日漸模糊,「貴替」不只是花錢買單品,更是對自我風格與品味的高標準要求。
或許你可以這樣想:你今天不是單純買了一雙鞋,而是「投票」給一種設計理念、一段文化血統、一種對風格的堅持。
這才是時尚真正該走的方向,不是便宜的模仿,而是昂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