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時下潮流圈一看,哪個品牌不是 Logo 滿天飛、聯名泛濫?然而 JJJJound 卻是反其道而行,這個來自加拿大蒙特婁的品牌幾乎以反市場的方式殺出重圍。
*冷知識:JJJJound 品牌的唸法實際為「Jound」。
沒有代言人、不打廣告、產品不搶眼、網站設計極簡,但它卻成為各大品牌搶破頭想合作的對象,從 New Balance、Reebok 到 Vans,甚至連 ASICS 都甘願放下自己的視覺語言,為它量身打造極簡聯名款,JJJJound 的魅力究竟從何而來?
JJJJound 是什麼?我們先從它不是什麼說起
JJJJound 起初並非以「品牌」起家,而是像「Hidden NY」那樣的 Mood Board。創辦人 Justin Saunders 在 2006 年建立 jjjjound.com 時,只是想創一個無限滑動的 mood board,彙整自己喜歡的設計、建築、生活物件。這個部落格完全沒有文字,只有單純的圖像堆疊。但正是這種高度「精選」的眼光,吸引了一群對設計有極高敏感度的人追隨。
在當時還沒有 Instagram、Tumblr 主導「圖像表達」概念的年代,JJJJound 率先用影像建立起自己對「設計一致性」的標準。從建築、家具、穿搭、汽車、植物,每一張圖片都像是打磨後的品味切片——有種超然的審美統一感。
就連如 Virgil Abloh、Heron Preston、Matthew M. Williams 都是早期追隨者,這套視覺語言在設計圈裡的影響力從那時就開始蔓延。
將視覺語言轉譯成產品
也因為 JJJJound 不搞話題操作、打廣告,品牌進入商品領域彷彿是一場「巧遇」。
早在 2013 年,Saunders 便在洛杉磯 HVW8 畫廊辦了一場展覽,現場只販售幾款印有自己 email 的托特包與配件,在沒有任何事前行銷活動的鋪陳,卻通通售罄。之後幾年才陸續推出帽子、襪子、筆記本等生活小物,直到 2015 年為哥本哈根時裝展製作 200 件印刷 T-shirt,才算正式將「JJJJound」這個名字拉入服裝世界。
今天的 JJJJound 服飾大多走極簡實穿路線,米色工裝褲、全白信差包、軍綠尼龍外套,每一件都像是從那個原始 moodboard 裡抽離出來的視覺語言。
對 Saunders 而言,「產品」只是表達觀點的一種方式,品牌存在的目的,是在「持續觀察、呈現並轉譯那些跨越時代的設計規律」。
不僅只服裝,JJJJound 是一套完整的生活提案
比起潮流、設計師品牌,JJJJound 其實更像一間「設計工作室」,甚至你要說他是一種哲學機構似乎也無妨。貼文除了服裝與鞋款,更經常出現老車、辦公椅、窗景、陶器、植物與老式檔案圖像。
JJJJound 所販售的是一種經過篩選的生活態度。蠟燭、咖啡豆、家用品、傢俱配件,這些單品與其說是商品,不如說是進入與 JJJJound 一致的品味世界。
球鞋聯名成為爆紅助燃劑
儘管服裝產品發展緩慢且有意控制規模(Saunders 真的非常低調),JJJJound 卻意外在球鞋圈裡打開另一波風潮。2016 年首次與 Victory Sportswear 合作,2017 年與 Vans 聯名三雙 Old Skool 炸出新熱度。此後合作對象更涵蓋了 New Balance、Reebok、ASICS、Dr. Martens,甚至是 BAPE。
而最讓人稱道的是,它從未在聯名鞋上妥協自己的語言。沒有浮誇色塊、沒有高調的聯名 logo,依然主打單色、低飽和、復古材質,每一雙鞋都像是被預設存在於 JJJJound Mood Board 中的「視覺載體」。
JJJJound 並不在意被誰知道,而是誰知道它。
JJJJound——它什麼都是,卻也什麼都不是
JJJJound 最難以定義之處,也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既是品牌、也是人;是策展平台、也是設計工作室;是商業機構、也是一種設計美學的代表。
即使這十年來持續推出商業商品,JJJJound 卻從未讓人覺得它在「變現」或「賣掉靈魂」。因為它始終沒有偏離初衷:將美學、品味與日常的設計選擇,轉化成既具啟發性、又令人悅目的實體物件。
JJJJound 就是 Saunders 所創造的「藝術語言」。